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今天:2024年2月22日 星期四自治区人民政府网中国政府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手机版 智能机器人 用户空间| 简体版| 繁体版|
微信公众号
防城港发布
微信
支持IPv6
无障碍
 防城港市人民政府

防城港市坚持“以五融促五建” 有形有感有效推进示范区建设

2025-04-30 09:33     来源:防城港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作者:严一帆 李春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4月2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在十万山瑶族乡木排村调研时对防城港市积极开展“以五融促五建”推动民族团结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近年来,防城港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主线,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策部署,深耕厚植沿边沿海民族地区优势,坚持“以五融促五建”,走出一条独具防城港“海边山”特色的示范区建设之路,描绘了一幅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民族团结和谐融洽、边疆稳固安宁的壮美画卷。

融入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防城港市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推动各族群众坚定“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一是健全常态化制度机制。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研究会并聘任首批理事。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工作推进会,制定落实《任务分工表》,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落实落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两个纳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百里边关红”“千里滨海红”“万里万山红”特色党建+民族团结“百点工程”130多个,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二是积极构建大宣教格局。防城港市充分挖掘、系统整理伏波文化、潭蓬古运河、洲尾遗址等各族人民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鲜活历史,讲好滩散小学“红领巾护界碑”、陆兰军一家三代四十四年卫国戍边等爱国护边故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依托市博物馆等场所进一步加强平台载体建设,截至目前,防城港市共建立教育传承基地57个,同心文化载体、主题公园等83家。注重广泛开展全社会教育,防城港市208所学校超过18万名学生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家庭活动”,借助社区、村委的力量发放宣传海报3万份,提高各族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三是持续营造浓厚氛围。防城港市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抓好东兴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努力将全市所有边境乡镇(村、社区)打造成自治区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村、社区),推动沿边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档升级。结合“广西三月三”,在全市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举办中国东兴—越南芒街界河大联欢、唱响民族团结幸福歌山歌会、“欢乐三月三·潮玩古渔村”主题民俗活动等多场联欢活动。协助开展“讲好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故事”主题宣传活动,中央主流媒体、国家民委直属媒体、自治区级主流媒体记者深入我市采访报道守边固边兴边的历史与现实,宣传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移风易俗、弘扬文明健康社会新风尚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我市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和谐景象。

融入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建设,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幸福家园。防城港市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防城港市围绕壮美广西建设,紧扣建设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高水平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防城港片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物质基础。扎实开展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跨境经济助力兴边富民”模式入选全国59个经验案例。2025年第一季度,全市GDP262.15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排全区第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比上年全年提高2.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40.2%;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60.1亿元,同比增长58.9%。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向好、向新、向优态势。二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支持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连续7年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短板,更好满足民生“共需”,增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共情”。2025年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59亿元,其中民生支出30.2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0%。三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防城港市深入实施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等战略,让各族群众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共促民族团结。尤其是持续完善边境地区路网,国门大道、思防高速、吴上高速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全国首条通边达海城市高铁——防东铁路正式开通运营,G219国道即将全面建成,峒中至上思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三横三纵”高速路网基本建成。重点提升边境乡镇公路通达水平,30个乡镇(街道)均实现通三级以上公路,28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四级以上沥青(水泥)路,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融入互嵌式发展格局,共建共享守望相助和谐家园。防城港市坚持“共”的导向,强化“嵌”的格局,突出“融”的理念,促进各族人民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一是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防城港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创建中,全面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进那里蒙社区、木排村、老乡家园社区等一批互嵌式社区建设,实施“搬迁后扶+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计划,打造“红石榴”“幸福邻里中心”等一批服务平台,推动易地搬迁各族群众互嵌共融,仙人湾社区居民委员会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有序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涌现出东兴市京族学校、滩散小学等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示范单位。二是跨区域联创联建。防城港市跨区域协作实施“三项计划”,与新疆、贵州、黑龙江、云南等省区的相关地市签订“联创联建”协议,多个学校开展“进教育实践基地”等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活动。积极推动桂滇黔等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共建桂滇“五个共同”长廊。三是特色旅游促进交流。防城港市积极探索“民族团结+文旅融合”创建新途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求全面融入防城港市“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将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融入文旅项目和景区的规划建设、重大文旅活动中,打造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促进各族群众在观光游览中增进“五个认同”。常态化举办京族哈节、中越足球友谊赛、中国—东盟马拉松、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抵边村跨国村晚等文体活动,2025年第一季度我市接待旅游总人数662.88万人次,同比增长18.93%,实现旅游总收入69.63亿元,同比增长19.99%。

融入生态海湾城市建设,共建共享宜居康寿美丽家园。防城港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宜居康养胜地和世界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成为广西第一个完成超低排放清洁运输、无组织排放公示的民营钢铁企业北部湾港防城港码头有限公司获评成为广西沿海首家三星级中国绿色港口。防城港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0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自治区级绿色园区1家,获评自治区级绿色设计产品称号3家。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9%、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近岸海域水质面积优良率96.8%,均排全区第一,是全区唯一连续7年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优的地级市。东兴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入选全球八大海岸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和南海区(广东、广西、海南3省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绿色生态已真正成为各族群众交流融合的纽带。

融入市域治理现代化体系,共建共享边疆稳定平安家园。防城港市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推进民族领域法治建设。将《防城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条例》列入防城港市“十四五”立法规划,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防城港市人大议事规则,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因地制宜打造富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枫桥式人民法庭”,江平、防城法庭被命名为“广西示范人民法庭”,东兴市法院边海少数民族地区“哈亭”解纷工作法入选全区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作先进典型。二是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防城港市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出台《民族因素重大问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系列工作机制,积极防范排查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力促进各民族和谐稳定,连续多年获评自治区平安市。三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成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东兴镇获评全国首批平安边境模范乡镇。打造一系列基层治理、守边固边的“防城港样板”,依托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机制,建立“基层党建+社区(村屯)警务+网格化综合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东兴市以“国门党旗红”引领基层治理做法入选国家民委《正确民族观实践典型案例汇编》,为开创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新格局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防城港市将坚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主线,凝聚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识和力量,持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金字招牌,努力在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中走在前、做表率。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